分类 默认分类 下的文章

互联网带来大量观点,其中必然有与你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拉黑与筛选是比较流行的方式,显得成熟高深,这是操作层面的,但是在心里,你依然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作为表达者,能不能尝试从对方的角度重申你的观点,尤其在遇到一个优秀的质疑者的时候。

作为接收者,能否问问自己,表达者呈现的不同观点是否让你更加了解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当然,前提是双方都是真诚的。

特别提示:本文中的 「书签」指的是阅读纸质书时使用的实体书签。

因为同时阅读好几本书,书签不够用,于是有几本书我是在没有使用书签的情况下读完的,发现了一些意外收获,在此与你分享。

不使用书签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上次读到哪了?我只好先从标题开始定位,然后快速前后翻动,同时也在记忆中翻箱倒柜,感觉像是上次读到的地方,定睛一看,然后细细翻动,一页一页、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直至发现这一句我记得,下面一句不记得,以此作为本次阅读的开端。

上面这个过程虽然烦琐低效,极端情况下(比如每次阅读间隔的时间太长)甚至导致你长时间在文本的某一个部分绕圈子,但是整个体验下来,我发现自己能够回忆起来的点越来越多了。且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对于关键地方,难免有错漏之处,通过上述快速翻阅回忆的过程,总是能发现过往阅读过程中忽视的信息,一言以蔽之:回顾的过程被悄然嵌入到了上述流程中。

另一方面,我会以文本作为书签,尽量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住,可能是揭晓某个谜底,也可能是某个理论的通达之处,总之,当你迫不及待想要下面的文本的时候,就得考虑是否需要停下,作为下一次的开端,这样会更有动力开始下一次阅读,毕竟谁都不想打开书就陷入泥潭,也可以减少寻找断点的成本。

以上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 「不方便」带来的收获,其实这点很容易理解,就解决问题而言,阅读本身就是低效的方式,「不方便」始终贯穿全过程,我想不至于成为大部分读者的痛点,而人在遇到不方便时,往往想着如何降低它的影响,于是就有了上述第二点,即在最精彩处停下,此时就有一个问题,二者不是互相矛盾的吗?第二点是为了减轻第一点的不方便,而第一点的好处恰恰是不方便带来的。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你得认识到不方便是无法被消灭的,即使你在精彩处停下,也不可能每次都精准地将目光落到那个句子上,回顾的过程依然存在,另外,当你充分实践并领悟到前述两个好处后,就会主动去回顾,主动领略阅读的吸引力,哪怕再次捡起书签,也丝毫不会削减其影响力,这也是大部分所谓方法或者工作流起作用的方式。

初见

拿起手机,发一条微博或者朋友圈,整个过程可能不到 3 分钟,但是接下来的 3 个小时甚至一天,你都可能处于焦虑之中,每一次点赞都在捶打你的胸膛,每一条评论都是一场冒险,如果你发的是一条极具个人色彩的动态,以上体验可能会更加真切。

- 阅读剩余部分 -

从 2020 年开始每天记账,一直到现在,在此之前,尝试过很多办法,大多基于两个思路,一个是简化输入流程,二是自动化,结果都不太理想,因为目前没有一款软件能够分辨我买一袋鸭脖是自己吃还是送人,这之间的区别对于我是有意义的,所以从 2020 年开始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支付途径无非就算三个:支付宝、微信、现金,于是每天依据两款支付软件自带的记账本,手动向 Moneywiz 输入信息,现金则即时记录,每月核对余额,看是否有错漏,没想到,就这样坚持了近三年。

阅读大约是从 2018 年开始的,当年买了 kindle, 此前,我几乎不阅读学校要求之外的书籍。从最简单无脑的商业书籍开始,逐步过渡到理论书籍、文学作品等,到目前为止,已经能够做到每天阅读,且同时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在外用 kindle,床头放书、沙发放书、办公桌放书,将它们塞进你的眼帘,总有那么几分钟,你忍不住想拿起它,有没有用、吸收多少都不是首要问题,就如贪婪地吮吸碳酸饮料一样。

那么写作呢?这个我确实没有做好,断断续续,写作是要承受直面自己的痛苦的,和记账和阅读非常不一样,理论方法有很多,什么不追求完美、想到就写、卡片笔记等等,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超越性的方法论在我决定今天不写的那一刻就失去了全部意义,现在,我只能不断强化一个信念:只有继续写,才能不断写,有手机用手机写、有电脑用电脑写、都没有则用笔纸写,就像前面提到的书籍一样,让写作的载体涌入你的眼球,撕裂你的大脑,鞭挞你的手指,直至写下第一个字,之后对自己说:我终于开始了。

近日听一个教授提到,阅读要看前后左右,「前」指的是前人的思想,「后」指的是继承者的发展,「左」指支持意见,「右」指的是反对意见。

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以上方法是针对研究型阅读的,对阅读对象也有要求,它必须在一个理论系统中,你读商业传记肯定很难读出这么多视角。

市面上大部分读物是不适合这种方法的,不过可以借鉴其中一部分,尤其是「左」和「右」,现在即使是非理论书籍,也总想往你脑袋里面塞点东西,这个主义,那个思维,我们可以找到类似观点以及相反观点,以此为起点,来进行分辨。

最重要的当然不是谁正确,而是在分辨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例子作为佐证,在相互缠绕的现实中,有些东西慢慢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