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日,一个案件火爆律师圈:A银行起诉B公司要求还款,同时要求承担律师费,法官以A银行律师未尽责等理由,不支持律师费。

法官的基本裁判逻辑为:

  • 合同约定由B承担律师费,基于公平原则,A应当谨慎选择律师,不应随意扩大费用
  • 律师在代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低级错误,比文书数字表述错误,对案件事实不清楚等
  • A未履行审慎选择律师的义务,故B无需承担律师费

对于以上观点,多数律师自然持否定态度,不过认真讨论的不多,甚至还有人说法院收了近400万诉讼费,却不支持5万诉讼费。这种对比显然只是一种修辞,不具有论理的意义。

判决的问题在哪里

首先是说理路径的问题,在有约定的情况下,对于律师费的诉讼请求,一般考量案情复杂程度、数额是否合理、是否实际支付等,但在本案中,法官却绕开了以上所有,采用了“道德风险”的角度,把“B是否应当承担律师费”的问题,变成了“律师值不值这个价”的问题,二者有云泥之别。

如果按照惯常思路,本案案情不复杂,但标的近7亿,律师费才5万,费率为0.007%,基本等于白菜价,无论如何都算不得过高,且从法官列举的律师失误来看,确实显现出了不专业,不用心,不过算不上重大过失误,也没有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直接认定B不承担律师费显然不妥。

即使按照法官的3步推理,第一步是大前提,我是认同的,这跟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类似:在购买车险后,有些人可能就不会锁上汽车或选择驾驶更多,因此增加车子被偷或发生车祸的危险性。第二步为小前提,属于事实问题,我也没太多意见,但没法直接套到大前提中,与汽车的例子不同,A在委托律师时是无法掌控律师后续行为的,相反,它选择了一个超低价的律师,且结果也符合预期,这是真的在为被告B省钱!

判决之外的问题

律师费这么低,基本可以肯定是A银行通过招标入库的方式进行委托的,而招标的标准极有可能是最低价中标,就是比谁价格低。钱少自然事糙,查了一下,两个代理律师分别执业15年及10年,不是新手,肯定有其他收益更高的案子,投在这里的精力必然很少,出现低级错误几乎是必然,虽不可能撇清律师的责任,但作为局外人,除了吃瓜,看清这残酷的生态也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站在B的角度看,希望A请一个优秀的律师痛揍自己还是请个拉胯的律师给自己增添胜算呢?这么看,这个判决更显尴尬。

互联网带来大量观点,其中必然有与你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拉黑与筛选是比较流行的方式,显得成熟高深,这是操作层面的,但是在心里,你依然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作为表达者,能不能尝试从对方的角度重申你的观点,尤其在遇到一个优秀的质疑者的时候。

作为接收者,能否问问自己,表达者呈现的不同观点是否让你更加了解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当然,前提是双方都是真诚的。

特别提示:本文中的 「书签」指的是阅读纸质书时使用的实体书签。

因为同时阅读好几本书,书签不够用,于是有几本书我是在没有使用书签的情况下读完的,发现了一些意外收获,在此与你分享。

不使用书签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上次读到哪了?我只好先从标题开始定位,然后快速前后翻动,同时也在记忆中翻箱倒柜,感觉像是上次读到的地方,定睛一看,然后细细翻动,一页一页、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直至发现这一句我记得,下面一句不记得,以此作为本次阅读的开端。

上面这个过程虽然烦琐低效,极端情况下(比如每次阅读间隔的时间太长)甚至导致你长时间在文本的某一个部分绕圈子,但是整个体验下来,我发现自己能够回忆起来的点越来越多了。且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对于关键地方,难免有错漏之处,通过上述快速翻阅回忆的过程,总是能发现过往阅读过程中忽视的信息,一言以蔽之:回顾的过程被悄然嵌入到了上述流程中。

另一方面,我会以文本作为书签,尽量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住,可能是揭晓某个谜底,也可能是某个理论的通达之处,总之,当你迫不及待想要下面的文本的时候,就得考虑是否需要停下,作为下一次的开端,这样会更有动力开始下一次阅读,毕竟谁都不想打开书就陷入泥潭,也可以减少寻找断点的成本。

以上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 「不方便」带来的收获,其实这点很容易理解,就解决问题而言,阅读本身就是低效的方式,「不方便」始终贯穿全过程,我想不至于成为大部分读者的痛点,而人在遇到不方便时,往往想着如何降低它的影响,于是就有了上述第二点,即在最精彩处停下,此时就有一个问题,二者不是互相矛盾的吗?第二点是为了减轻第一点的不方便,而第一点的好处恰恰是不方便带来的。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你得认识到不方便是无法被消灭的,即使你在精彩处停下,也不可能每次都精准地将目光落到那个句子上,回顾的过程依然存在,另外,当你充分实践并领悟到前述两个好处后,就会主动去回顾,主动领略阅读的吸引力,哪怕再次捡起书签,也丝毫不会削减其影响力,这也是大部分所谓方法或者工作流起作用的方式。

初见

拿起手机,发一条微博或者朋友圈,整个过程可能不到 3 分钟,但是接下来的 3 个小时甚至一天,你都可能处于焦虑之中,每一次点赞都在捶打你的胸膛,每一条评论都是一场冒险,如果你发的是一条极具个人色彩的动态,以上体验可能会更加真切。

为何如此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接受各种评判,分数、业绩,甚至身高体重都是标准,而在社交网站中,评判的频率大大提高,门槛大大降低,生活中的评判会投射上来,引出焦虑,但后来回头看,并没有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我们也许收到几个不痛不痒的赞美,出于友善的点赞,也有可能什么都没有,你发的动态成为瀑布流中渺小的浪花,在他人面前一闪而过。

那么能不能不发呢?如果有展示或者分享的意愿,并同时为上述问题所困,当然应该克服后者而不是取消前者,因为,后者带来的问题会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线上线下均无法逃脱。

看破

内在评判的核心是 「内在」,即并没有来自于外部信息对你这个人盖棺定论,绝大部分情况下,来自他人的评判实际未发生,也许更多的是不在意,绝大部分 「社死」在发生后不久就会烟消云散。曾经在学校晚会上破音的同学,你笑了他几分钟呢?是不是马上会想:TA 挺勇敢的?

如果你在某个蛋糕店体验做糕点,你大概率不会那么焦虑,因为你知道无需做得完美,但如果你第一次在恋人父母家中做饭,情况则会大不相同,哪怕你知道第一次做饭出错是可以被原谅的。这其中的差别很明显,你是否觉得自己应当做得完美。当你觉得必须做到完美时,内在评判就会如期而至。

即时一切已经过去,你上次动态已经是半个月之前,可能还收获了善意,但当你再次打开它时,发现了一个错别字或者一句蠢话,此时,熟悉的它又回来了,你可能会投入过量的精力在这些细节上,并陷入长期焦虑,当你下一次进入线上或者线下社交场合时,这些细节会扑向你并将你吞噬,影响你的发挥。事后加工也是内在评判的特点之一。

焦虑的反面是确定性,这句话用在这里也算得当。当你在内在评判时,实际并不清楚具体问题在哪里,只感觉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缠绕着你,你不知道它会从哪个方向开始攻击,只是无助地等待着那一击。

决胜

依据内在评判的特征,我们可以吹响胜利的号角:用报道新闻的方式来描述可能发生的后果。

还是回到之前的例子,你今天真的发了几个错别字,写了几句蠢话,或者第一次在对方父母家做菜,你如何描述可能产生的后果?互联网上的陌生人讥笑你、反驳你;对方父母感到有些不满意…… 看起来很糟糕,但实际上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你开始正视他了,把它当作一个事件来诉说,而不是模糊的想象。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明晰因果,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真正害怕的是那条动态、那道难以下咽的菜会降低你的社会评价。那么你会因为几个错别字或几句蠢话而认为一个人文化水平低或者心智存在问题吗?陌生人也许会,不过他们不实际进入你的生活;你会因为一道菜而拒绝让自己的孩子与 TA 交往吗?想清楚这些问题,并用估算可能产生的概率,你无需像统计学家一样严谨,只需依据生活常识估算即可。

最后,设想解决方案,哪怕再艰难,比如对方父母真的因此棒打鸳鸯,你可以表现诚意,学习一段时间再尝试,或者承认自己没天赋,从其他方面弥补…… 你应该尽量保证方案的实操性,但也不用勉强自己,毕竟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有底气面对那些让你焦虑的状况。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缓解内在评判带来的窒息感,让自己清爽地面对挑战,另外,你还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练习面对内在评判的能力:

  • 观察自己的想法或者经历,而不是沉浸其中。与自己的内在评判保持距离,比如我实在不善于拒绝,改成我的想法是我不善于拒绝
  • 友善的自我对话,面对内在评判的质疑,不是直接否认,而是承认问题确实存在,但是要往帮助自己的角度考虑,内在评判帮助我们的方式是让我们不要去尝试,这样最安全,但是自我对话则引导自己往正确的方向走,而不是放纵自己

小时候看的杂志以及现在的社交网络,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格言,它们短小精悍,且富有「哲理」,吸收起来压力也小,Twitter 很多网红学者非常善于利用格言传达思想。

格言有趣的地方在于,传达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是极度不对称的,这不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而取决于语境,因为格言往往只有寥寥数语,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理解,但在传达者一方,可能经过了海量信息的锤炼压缩,当然,也可能只是故弄玄虚。那么读者如何确认是否需要把这句格言当真呢?主要依靠信任或者权威,这就是为什么到处充斥着鲁迅的说过的话。在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交媒体上,权威的力量大过信任(虽然二者经常缠绕在一起)。谁不想从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那里,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获取有价值的人生哲理呢?这是格言的魅力所在。

但是,格言的灵活性也是最容易被操弄的地方,作者可以不经解释地扔出一句话,之后读者结合自身语境加以理解,如果获得启发,会将功劳归于作者,如果感到冒犯,作者可以作出不那么冒犯的解释,可以选择不加解释,圆滑一点的,甚至指责你没读懂。

那么格言到底使我们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显然,它首先提供了一个跳板,让我们的思绪的起飞有一个借力的地方,以前听过一个段子,无论什么观点,后面加上一句「爱情也是这样」,就能成就一名情感大师。其实,你改成 「桌子也是这样」,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这是格言灵活性的体现,有了这样一个跳板,我们的思绪得以自由流动,不断切入、分辨,力图澄清含义,当然,有人会鄙视这种咬文嚼字的行为,但是得记住,理解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行动,我们至少得诚实地面对自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个用于理解的锚,最终大概率会滑向流俗或者陈词滥调,就如我们对「存在即合理」的理解。

从 2020 年开始每天记账,一直到现在,在此之前,尝试过很多办法,大多基于两个思路,一个是简化输入流程,二是自动化,结果都不太理想,因为目前没有一款软件能够分辨我买一袋鸭脖是自己吃还是送人,这之间的区别对于我是有意义的,所以从 2020 年开始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支付途径无非就算三个:支付宝、微信、现金,于是每天依据两款支付软件自带的记账本,手动向 Moneywiz 输入信息,现金则即时记录,每月核对余额,看是否有错漏,没想到,就这样坚持了近三年。

阅读大约是从 2018 年开始的,当年买了 kindle, 此前,我几乎不阅读学校要求之外的书籍。从最简单无脑的商业书籍开始,逐步过渡到理论书籍、文学作品等,到目前为止,已经能够做到每天阅读,且同时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在外用 kindle,床头放书、沙发放书、办公桌放书,将它们塞进你的眼帘,总有那么几分钟,你忍不住想拿起它,有没有用、吸收多少都不是首要问题,就如贪婪地吮吸碳酸饮料一样。

那么写作呢?这个我确实没有做好,断断续续,写作是要承受直面自己的痛苦的,和记账和阅读非常不一样,理论方法有很多,什么不追求完美、想到就写、卡片笔记等等,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超越性的方法论在我决定今天不写的那一刻就失去了全部意义,现在,我只能不断强化一个信念:只有继续写,才能不断写,有手机用手机写、有电脑用电脑写、都没有则用笔纸写,就像前面提到的书籍一样,让写作的载体涌入你的眼球,撕裂你的大脑,鞭挞你的手指,直至写下第一个字,之后对自己说:我终于开始了。

近日听一个教授提到,阅读要看前后左右,「前」指的是前人的思想,「后」指的是继承者的发展,「左」指支持意见,「右」指的是反对意见。

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以上方法是针对研究型阅读的,对阅读对象也有要求,它必须在一个理论系统中,你读商业传记肯定很难读出这么多视角。

市面上大部分读物是不适合这种方法的,不过可以借鉴其中一部分,尤其是「左」和「右」,现在即使是非理论书籍,也总想往你脑袋里面塞点东西,这个主义,那个思维,我们可以找到类似观点以及相反观点,以此为起点,来进行分辨。

最重要的当然不是谁正确,而是在分辨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例子作为佐证,在相互缠绕的现实中,有些东西慢慢明晰。

一款游戏与一本书会碰撞出何种火花?在玩《异度神剑 3》之前正好读过《靖国问题》,游玩过程中发现二者似乎存在一些有趣的联系。

靖国

在《异度神剑 3》中有一个设定:两势力敌对,暂且称它们为 A 国与 B 国,双方士兵均只有十年寿命,且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要一直战斗,如果能存活下来,十年期满,便可参加由女王主持的“成人仪式”,生命消逝,万人敬仰。士兵们都以参加成人仪式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且对敌国极度仇恨。

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称其为靖国。只不过,天皇被换成了女王。

《靖国问题》中对于靖国神社如何影响日本人的生死观做了生动地的描写,日本士兵出征前会约定在靖国相会,而当他们真的战死(靖国神社会供奉所有战死的日本士兵),天皇会在神道仪式下亲自参拜,这对当时的日本民众来讲是莫大的荣耀,参加仪式的家属都感激涕零,丝毫没有悲伤,以至于当时的民众都纷纷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并期望他们为天皇捐躯,算是光耀门楣。

关于当时日本社会对战争的疯狂,还有一个例子,即「昭和烈女」井上千代子,为了让丈夫不再有牵挂,积极为国捐躯,她在丈夫出征前夜自杀。

游戏中的某些支线任务,也描绘了同样的倾向,在玩家前往 11 号殖民地时(没错,游戏内的据点被称为殖民地),会碰到一群将战斗作为唯一意义,且不惜对队友下手的人。

为谁送行

游戏中的另一个设定:双方为了维持殖民地的生存,必须不断夺取对方士兵的生命以吸取能量,而被杀死的士兵需要被「送行」才能安息。1号男女主均为「送行者」。在游戏开篇,便介绍了男主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不但为己方士兵送行,也为敌方送行。前面提到过,双方都互相憎恨,这种行为自然总是被其他人非议。

对应书中提到的问题,以上设定涉及了围绕靖国神社的辩护与反对,辩护者称,日本文化中对于死者都是极度崇敬的,且世界各地都有纪念本国烈士的传统。作者则对此发表了反对意见:对于如何看待死者,日本历史中不存在一种连续、稳定的态度(具体论证在此不赘述,重点在后半段),且即使存在某种传统,也是对纪念所有战死者,比如在万历朝鲜之役中,岛津义弘立敌我双方纪念碑。

确实如此,在我们较为熟悉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日本曾为丁汝昌、张自忠树碑。另外,靖国神社还有一个问题:只供奉军人。现代日本还存有千鸟渊战殁者墓苑、和平之础等地,用于纪念所有因战争而死亡的人。这里就暴露出,靖国神社是为培育战争机器而存在的。

生命何为

目前,游戏我只玩到中期,但是从大大小小的任务以及对白基本可以判断主旨:活着是干嘛的。赋予主角「送行者」这一角色显然也是想通过死亡探讨生命。生命的有限性是人思考意义的重要起源,假如可以一直活着,就不用考虑来世,便难以产生宗教,也不会有祖先崇拜,因为它就在你面前杵着,有啥事直接问。游戏中,主角一行通过破坏收集敌方生命的「命火之钟」来解放殖民地,士兵因此失去了战斗的理由,有的人选择岁月静好,勤劳致富(如塔乌殖民地),有的人选择实现夙愿,战斗至死(如艾赛尔),还有的人狂热不减(如11号)。我想,如果放到现实中,肯定还有不少人会做出另一个选择:自杀。毕竟有时候,活着的理由等于活着本身。

不过,关于生命的问题,与每个主体紧紧相连,肯定不能指望一款商业游戏能给出答案,以上设定放到日本动漫中也不新鲜,游戏制作方八成也没想那么多。

终极巧合

《异度神剑3》的制作人与《靖国问题》的作者共享一个名字:高桥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