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中的 「书签」指的是阅读纸质书时使用的实体书签。

因为同时阅读好几本书,书签不够用,于是有几本书我是在没有使用书签的情况下读完的,发现了一些意外收获,在此与你分享。

不使用书签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上次读到哪了?我只好先从标题开始定位,然后快速前后翻动,同时也在记忆中翻箱倒柜,感觉像是上次读到的地方,定睛一看,然后细细翻动,一页一页、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直至发现这一句我记得,下面一句不记得,以此作为本次阅读的开端。

上面这个过程虽然烦琐低效,极端情况下(比如每次阅读间隔的时间太长)甚至导致你长时间在文本的某一个部分绕圈子,但是整个体验下来,我发现自己能够回忆起来的点越来越多了。且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对于关键地方,难免有错漏之处,通过上述快速翻阅回忆的过程,总是能发现过往阅读过程中忽视的信息,一言以蔽之:回顾的过程被悄然嵌入到了上述流程中。

另一方面,我会以文本作为书签,尽量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住,可能是揭晓某个谜底,也可能是某个理论的通达之处,总之,当你迫不及待想要下面的文本的时候,就得考虑是否需要停下,作为下一次的开端,这样会更有动力开始下一次阅读,毕竟谁都不想打开书就陷入泥潭,也可以减少寻找断点的成本。

以上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 「不方便」带来的收获,其实这点很容易理解,就解决问题而言,阅读本身就是低效的方式,「不方便」始终贯穿全过程,我想不至于成为大部分读者的痛点,而人在遇到不方便时,往往想着如何降低它的影响,于是就有了上述第二点,即在最精彩处停下,此时就有一个问题,二者不是互相矛盾的吗?第二点是为了减轻第一点的不方便,而第一点的好处恰恰是不方便带来的。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你得认识到不方便是无法被消灭的,即使你在精彩处停下,也不可能每次都精准地将目光落到那个句子上,回顾的过程依然存在,另外,当你充分实践并领悟到前述两个好处后,就会主动去回顾,主动领略阅读的吸引力,哪怕再次捡起书签,也丝毫不会削减其影响力,这也是大部分所谓方法或者工作流起作用的方式。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