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咬文嚼字 下的文章

We believe that apps should never crash. They should be free of bugs. They should be fast — they should feel lighter-than-air.

We believe that qua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just piling on features; we believe that qu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And we believe that high quality is transformative — it makes for an app you never hesitate to reach for. You can rely on it, and you do, again and again.

This makes us slow to add features. We are adding features — but never at the expense of how it feels. Never at the expense of reliability and speed.

ChatGPT翻译如下:

我们相信应用程序不应该崩溃。它们应该没有错误。它们应该快速运行——感觉轻盈如空气。

我们相信质量比堆砌功能更重要;我们认为质量是最重要的功能。而且我们相信高质量是具有变革性的——它会让你毫不犹豫地去使用应用程序。你可以依赖它,而且你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

这使我们在添加功能时变得缓慢。我们正在添加功能——但绝不以用户体验为代价。绝不以可靠性和速度为代价。

以上这段话出自知名 RSS 阅读器 NetNewsWire 官网页面”Our App Philosophy“一栏,他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背景

近日,一个案件火爆律师圈:A银行起诉B公司要求还款,同时要求承担律师费,法官以A银行律师未尽责等理由,不支持律师费。法官的基本裁判逻辑为:

  • 合同约定由B承担律师费,基于公平原则,A应当谨慎选择律师,不应随意扩大费用
  • 律师在代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低级错误,比文书数字表述错误,对案件事实不清楚等
  • A未履行审慎选择律师的义务,故B无需承担律师费

对于以上观点,多数律师自然持否定态度,不过认真讨论的不多,甚至还有人说法院收了近400万诉讼费,却不支持5万诉讼费。这种对比显然只是一种修辞,不具有论理的意义。

判决的问题在哪里

首先是说理路径的问题,在有约定的情况下,对于律师费的诉讼请求,一般考量案情复杂程度、数额是否合理、是否实际支付等,但在本案中,法官却绕开了以上所有,采用了“道德风险”的角度,把“B是否应当承担律师费”的问题,变成了“律师值不值这个价”的问题,二者有云泥之别。
如果按照惯常思路,本案案情不复杂,但标的近7亿,律师费才5万,费率为0.007%,基本等于白菜价,无论如何都算不得过高,且从法官列举的律师失误来看,确实显现出了不专业,不用心,不过算不上重大过失误,也没有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直接认定B不承担律师费显然不妥。
即使按照法官的3步推理,第一步是大前提,我是认同的,这跟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类似:在购买车险后,有些人可能就不会锁上汽车或选择驾驶更多,因此增加车子被偷或发生车祸的危险性。第二步为小前提,属于事实问题,我也没太多意见,但没法直接套到大前提中,与汽车的例子不同,A在委托律师时是无法掌控律师后续行为的,相反,它选择了一个超低价的律师,且结果也符合预期,这是真的在为被告B省钱!

判决之外的问题

律师费这么低,基本可以肯定是A银行通过招标入库的方式进行委托的,而招标的标准极有可能是最低价中标,就是比谁价格低。钱少自然事糙,查了一下,两个代理律师分别执业15年及10年,不是新手,肯定有其他收益更高的案子,投在这里的精力必然很少,出现低级错误几乎是必然,虽不可能撇清律师的责任,但作为局外人,除了吃瓜,看清这残酷的生态也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站在B的角度看,希望A请一个优秀的律师痛揍自己还是请个拉胯的律师给自己增添胜算呢?这么看,这个判决更显尴尬。

小时候看的杂志以及现在的社交网络,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格言,它们短小精悍,且富有「哲理」,吸收起来压力也小,Twitter 很多网红学者非常善于利用格言传达思想。

格言有趣的地方在于,传达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是极度不对称的,这不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而取决于语境,因为格言往往只有寥寥数语,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理解,但在传达者一方,可能经过了海量信息的锤炼压缩,当然,也可能只是故弄玄虚。那么读者如何确认是否需要把这句格言当真呢?主要依靠信任或者权威,这就是为什么到处充斥着鲁迅的说过的话。在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交媒体上,权威的力量大过信任(虽然二者经常缠绕在一起)。谁不想从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那里,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获取有价值的人生哲理呢?这是格言的魅力所在。

但是,格言的灵活性也是最容易被操弄的地方,作者可以不经解释地扔出一句话,之后读者结合自身语境加以理解,如果获得启发,会将功劳归于作者,如果感到冒犯,作者可以作出不那么冒犯的解释,可以选择不加解释,圆滑一点的,甚至指责你没读懂。

那么格言到底使我们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显然,它首先提供了一个跳板,让我们的思绪的起飞有一个借力的地方,以前听过一个段子,无论什么观点,后面加上一句「爱情也是这样」,就能成就一名情感大师。其实,你改成 「桌子也是这样」,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这是格言灵活性的体现,有了这样一个跳板,我们的思绪得以自由流动,不断切入、分辨,力图澄清含义,当然,有人会鄙视这种咬文嚼字的行为,但是得记住,理解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行动,我们至少得诚实地面对自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个用于理解的锚,最终大概率会滑向流俗或者陈词滥调,就如我们对「存在即合理」的理解。